实习连接着学生、职校与企业,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一环。有“产业教授”感慨:“实习后愿意留下来在车间当工人的学生是难得的‘宝’。”
现实中,不少职校生实习时“逃离”工厂,宁愿到现代化企业格子间免费干活,甚至花钱买实习机会。改变职校实习的乱象,还需要从优化职业生态开始,改变人们对工厂、对工人的“刻板印象”。
看着汽车维修车间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福建金升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任本国心里却烦躁得很,他感叹:“维修车间里想花钱招个实习生,一年比一年难。”
就在距离这家汽车服务公司不远的一家电商平台企业的总部办公楼里,人力资源专员黄琳还没来得及整理刚刚结束实习的实习生档案,又收到了当地职校送来的预约明年实习的名单。在这家处于当地行业头部地位的企业里,这些“送上门”的实习生,实习期间非但没有工资,还被要求自费购买一份100元的实习保险。
“越来越多的职校生宁愿在格子间里免费干活,也不愿在流水线上赚钱流汗。”在福州市一所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教研室老师林少芳看来,这是当前不少职业院校不得不面对的现状。
实习是就业的缩影,也是职业的开端
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实习生叶岳义,学的是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在实习期里,他穿上了工装、劳保鞋,在钣金、喷漆等不同的车间里不停轮转。他告诉记者,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了解汽车的构造,学习汽车无损钣金修复的技术要点,这是实习带给他的收获。“实习让我们走进了工厂,走近了工人,也让我们有机会检验职业技能,树立职业理想。”在叶岳义看来,实习是就业的缩影,也是职业的开端。
而“格子间女孩”陈依欣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人工智能少儿编程、3D打印、STEM科学教育……在这家主打“少儿创造力开发”的初创企业里,她的专业能力却并没有得到“开发”。她每天要面对的,并不是以前实训教室里的PLC电气控制设备,而是电脑屏幕里每天用Word制作的排课表。“与其在车间里‘爆汗’,不如在办公室里享受空调。”对不想在工厂就业的陈依欣而言,实习之所以重要,仅仅因为“这是职校里的必修课”。
叶岳义对实习的感受,代表了一部分职校生的观点。但和陈依欣有相同想法的职校生也并不在少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部技术长林杰是叶岳义在职校学习期间的“产业教授”。据他观察,近几年不仅来工厂的实习生少了,即便是愿意到工厂实习的学生中,真正能吃苦、愿意研究技术的学生也少了。他坦言:“实习后愿意留下来当工人的学生是难得的‘宝’。”
“实习连接着学生、职校与企业,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一环。”林杰告诉记者,对于职校生来说,“到底是就业,学一门技术重要;还是升学,要一个学历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影响着实习的选择与质量。
“汽修这个行业,如果没有经历过实习,学生很难出师。”在任本国看来,实习对未来汽修工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告诉记者,在职校中,学生能学到的维修技术往往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就算有实践机会,也大多局限在单一品牌个别车型的维修。他认为:“唯有经历了在工厂的实习,才能更好地完成职业的蜕变。”
数据显示,毕业后一年内就业稳定率在80%以上的职校仅占23.88%。有分析认为,造成职校生就业稳定性差的原因在于,无论是中职生还是高职生,在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的意愿普遍降低,职校生的就业愿望与企业所能提供的实际岗位存在差距。
一边是工厂遇冷,一边是“大厂”被热捧
在任本国眼中无比重要的工厂实习,在现实中,却往往是职校生实习“最后的选择”。刚刚过去的3个月里,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张之栋(化名)在一家全球500强的外企实习。然而,这个实习机会聚焦金融专业,与他的专业并不对口。和身边同期进入公司的实习生相比,他的学历也并没有优势。
为了获得这个实习资格,张之栋掏了1.5万元买了该公司在厦门的“内推”实习名额。这笔不菲的投入,最后给他换来了一份实习证明和3个月实习期里从未停止过的加班生活。他笑称,自己的实习是“内卷式”实习。
“花钱‘跨界’实习,值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张之栋给的回答很坚定:“当然值,这是我‘逃离流水线’的第一步。”他告诉记者,不仅是在他的实习计划里,在他的职业规划里工厂也是“最后的选择”。专升本后他计划着再考个研究生为自己“改命”,而这份“大厂”的实习证明能够为他的“逃离”添把力。
林少芳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实习意愿,当下不少职校也不得不将实习的重心从传统工厂转移到现代化的企业。在很多职校开具的实习目录里,越来越难见到传统生产型企业。校方的“战略转移”让本就不吸引职校生的工厂更难找到心仪的未来工人。
改变实习乱象,从优化职业生态开始
今年暑假,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广告专业学生郭子良,以项目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当地洛阳古街改造的创业项目中。店面设计、建材采购、装修监理……现实版的实习与郭子良当初的设想并不相同。他原本以为自己只是做个设计师,没想到忙着忙着,就把自己忙成了主理人。
郭子良“进组”的时候,全组有10个人,可如今只剩下4个人还“留守”在项目内。他告诉记者:“大家选择离开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工作强度。而我选择留下的原因,也是因为工作强度。”他坦言,在实习期里,加班是常有的事。在他看来,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体验职业,“没有加班,无论是对创业者还是对工人而言,都是不现实、也不完整的”。他在乎的是,加班后自己的付出能否获得合理的报酬。作为项目合伙人,郭子良加班参与的古街改造项目将在运营后为他带来分红收益,这也是激励他刻苦实习的驱动力之一。
“职校和工厂都可以改善实习的环境,但我们却很难改变职业的生态。”林杰感叹,近年来,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给职校生岗位选择大多沉淀在产业的底端。而大众对一线工人的职业印象往往与高强度的劳动、低标准的薪资相挂钩。
林杰表示,要改变职校实习的乱象,就要从优化职业生态开始,改变人们对工厂、对工人的“刻板印象”。(记者李润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