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发布《关于公布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的通知》,成都和无锡、杭州、青岛、宁波进入示范城市名单。这标志着成都为西部首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此外,本次成都还有两家企业进入示范企业名单,一家进入示范平台名单。
服务型制造作为一种新的制造模式,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如何示范?
不只着眼于本地
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为何有成都?
工信部在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遴选工作通知中指出,申报示范城市应在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方面政策举措实、工作力度大、转型成效显著、支撑体系持续优化,能够为其他城市发展服务型制造提供经验借鉴。
那么何谓“服务型制造”,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成都何以入选?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顶层设计在整体工作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成都先后出台《成都市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计划措施,以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为主线,以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高端化为导向,以构建制造业服务化生态为支撑,重点推进推广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外包、信息增值、合同能源管理等六大服务型制造模式,通过示范企业培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加强政策保障等,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方向转型,推动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成都已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出台总体规划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意见,明确依托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与中国(四川)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提升生产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力,集聚高能级全球服务机构,打通内联外通的服务通道、载体和网络,构建融入国际、链接泛欧泛亚地区的供应链网络。
培育主体
引领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工信部此次公布的88家示范企业名单中,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云图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成都企业。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遴选条件,示范企业应为具有鲜明服务型制造特点的制造业企业。在本行业或相关领域内,其生产技术与工艺、服务能力与水平具有一定优势,服务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30%以上。
以秦川物联为例,截至目前,该公司取得136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国外授权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109项,外观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60项。目前相关知识产权已全部应用到该公司物联网智能仪表系列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同时,该公司还参与或主导多项相关产品国际国内技术、工艺标准制定。
此外,在48家示范平台名单中,两家四川平台入选,其中工业云制造(四川)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智慧产业园区特色专业型公共服务平台位于成都。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以试点促普及,以培育促提升,以示范促深化”思路,成都深耕主体培育,通过政策激励、典型示范,引领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成都累计培育国家级及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94家,国家级及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4家,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0个。
生态培育
形成竞争力强的服务型制造集聚区
在申报示范城市时,成都特别明确了亮点——生态培育,即统筹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左右岸相关要素资源,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成都探索以产业生态创新生态链推动经济工作组织方式转变,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竞争力强的服务型制造集聚区。
今年初,工信部对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进行公示,“四川省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位列其中。
工信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被业内认为是“国家队选拔赛”,最终的优胜者,将获得政策、资金等支持,以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证明“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这一发展路径的有效性。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居中西部城市第一,初步建成涵盖元器件、模组、软件、系统整机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除电子信息产业外,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5年,成都全市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达到万亿元。截至目前,成都已构建了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能源环保和智能装备等重点优势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