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鸡娃”背后,家长们究竟在担心什么-速看
发布日期: 2023-04-25 13:44:32 来源: 光明日报

家长说: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就要打好基础,这样进入小学后适应性更强。

新华社资料图

老师说: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在运动方面较有天赋,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在体育方面坚持发展……


(资料图片)

自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让孩子“慢下来”,成为不少家长的共识。然而,对孩子学习的管教依然是家庭的重心,甚至部分家长依然有不同程度的“鸡娃”行为。这些家长为什么依然焦虑?学校、老师如何看待家长的这些行为?本报记者分别邀请家长和老师,讲述他们的看法。

家长篇——

有的家长觉得某一科考试分数不理想,就立刻给孩子补习,甚至一门科目找来好几个老师,让孩子“博采众长”

宋雨(化名)是一位全职太太,专职在家带孩子。目前,儿子初一,女儿小学五年级,两个孩子都就读于市内较优质的学校。“双减”后,她给孩子找了家教,儿子周五晚学英语,周六晚学奥数,周日下午学编程;女儿周三下午学英语,周六上午学古筝,周日下午学奥数。

但在宋雨看来,自家孩子的补习量属于学生中的平均水平,并不算多,补习的内容以吃透知识、拓展提高为主,并且平时她也不会要求孩子做额外的练习题。她说,学校里仍有部分孩子在补习,有的家长觉得某一科考试分数不理想,就立刻给孩子补习,甚至一门科目找来好几个老师,让孩子“博采众长”。

和宋雨一样,邓茜(化名)也几乎把生活重心全都放在孩子身上。邓茜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兼班主任。为了照顾孩子,她不仅放弃了升职的机会,而且将工作之外的时间全部倾注在女儿身上:“为孩子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基本上占用了我下班后的所有时间。”

“作为家长,我真的好累。”邓茜带女儿学琴、跳舞、轮滑、攀岩,发展各项兴趣爱好。在陪孩子学拉小提琴的过程中,她意识到什么是“一山更比一山高”——“现在的孩子学习乐器,都必须从幼儿园开始,不然就迟了,难出成果。”邓茜的女儿从四岁半开始学琴,起因是看了动画片《小猪佩奇》后,对猪妈妈拉小提琴产生了兴趣。为了满足女儿的期待,同时培养孩子的爱好,邓茜专门找到了专业的小提琴老师。一年后,女儿在儿童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三等奖,这让邓茜深感欣慰,但同时她也看到了差距:“获得第一名的孩子三岁半就开始学琴,他的老师、生长环境和对音乐的投入,是我们无法相比的。”

邓茜意识到,自己能给孩子提供的资源相较专业发展远远不够:“我完全不懂音乐,想‘鸡’都没法‘鸡’。”

正如邓茜的发现一样,今天,即使是对孩子才艺、特长的培养,也是开始的年龄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早,父母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有家长告诉记者,学前“鸡娃”收效更为明显。也就是说,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就要打好基础。比如在幼儿园阶段,英语和阅读就要进入正轨,要提前练习认字写字,这样进入小学后适应性更强,也更容易在同级学生中表现突出。

阅读、写字、英语和体育锻炼,这几项是提前“鸡娃”的家长们普遍认为性价比最高的科目。

为何“鸡娃”不止?宋雨认为,普职分流是家长们焦虑的一个来源:“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素质也提高了,都希望孩子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有能力的话,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并且,“双减”给小学的教学模式带来了转变:期中考试取消,平时测试减少。家长会觉得难以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我的孩子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我就没太在意,期末考试成绩却不太理想。”宋雨说。

她坦言,自己是全职太太,本身家庭的经济压力就不小,课外补习更是加重了经济负担。如果没有中考的压力,只要孩子课堂知识学得扎实、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也没必要这么卷。但是在普职分流的压力面前,家长们内心是着急和焦虑的。宋雨说,别的孩子都补习,自家孩子也不能落下,谁愿意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上不了高中呢?“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补习,哪一科比较弱,就一定要找老师辅导。”

然而,宋雨发现,女儿害怕考试。这让宋雨开始反思:“正是因为家长太关注孩子的成绩了,孩子才会这么害怕。孩子小学时期就有这么大的压力,肯定不利于她的成长。”

宋雨的儿子也进入了青春期,不太爱跟家长讲话了。考试没有考好,只说一句“我自己心里清楚”,就不再愿意和家长有更多的交流。孩子们的变化让她想了很多,她决定转变心态:如果孩子学习用功、自己愿意拓展,可以给孩子补习提升自己;但是孩子长大了,如果孩子特别排斥,那也不用强求。

“以前确实害怕孩子在学业上落后,给他们太大压力,又怕他们的心理也出现问题。”宋雨说。小学生被“鸡”时较为单纯,但初中生处于人生的敏感期,面对自我压力和家长压力,很容易想不开。最近,她看到很多孩子因压力太大而做出极端行为的案例,开始转变心态,让自己放平、放缓。

在和其他家长的交流中,她发现,家长们都在慢慢转变心态,让自己“鸡娃”的脚步慢下来,不再强求孩子补课:“如果孩子的心态出了问题,那必须停止给他压力,要一个健康的孩子。”

“我觉得,让孩子有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太看重成绩会毁了孩子一生。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一直处于高压状态下,又怎么熬过更加残酷的高中三年呢?”宋雨说,“家长最重要的是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设,然后再帮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宋雨表示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希望他们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依靠自觉考上理想的学校。

老师篇——

家长要多与老师交流,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避免从众“鸡娃”

小学二年级教师丁丹发现,“双减”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式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依然疯狂‘鸡娃’,无论怎么卷都没有尽头;也有一部分人完全‘躺平’,只要孩子快乐就行。”

她发现,“双减”后孩子课业压力减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用考试成绩量化,却加剧了部分家长的焦虑心理。小学学段的课外学科类培训被禁止后,有条件的家庭给孩子寻找家教、找老师上小班课,没有渠道的家长只能“亲自上阵”,投入大量精力帮孩子抓学习,充当孩子的私人老师。

“鸡娃”一般开始于小学一、二年级,更有甚者从幼儿园“鸡”起。“有的家长已经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背诵初中古文,不求理解,先背下来,”丁丹观察到,“数学的‘提前学’现象普遍,有的孩子在小学期间已经学完初中数学课程,开始上物理了。英语培训更是常态,家长们认为课上学的知识太简单,考试内容又很难。”

但过多的学习安排消耗的却是孩子的睡眠时间。“有的孩子放学后要去上辅导班,回家后还要完成学校的作业。有的孩子在校内完成了作业,但家长会布置课下练习。晚上十点钟才睡觉是常见现象。”丁丹说。

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数学教师刘燕也发现,确实存在有些孩子在课堂上没有学好,又去学习“拔高”的情况。

但提前学的孩子是否一定能表现得更优秀?刘燕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有的孩子并没有扎实掌握课上知识,本该用课下时间认真完成作业、消化吸收,却去进行所谓的“拔高”“提前学”,导致两边都煮成了“夹生饭”。还有的孩子接受能力较强,课外拓展似乎可以提升能力,他们在刚开学时表现较好,但没有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吃透知识,很快这种优势就会消失。“现在的评价体系考的是孩子的理解力,就拿数学来说,需要孩子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理解数学思想,而不是把公式套上去得出答案。”

“有的孩子已经提前学完了初二物理,反而搞不清楚六年级数学最简单的比例问题。”刘燕说,“认真完成课堂作业可以起到很好的巩固效果,但有的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完成作业,而是把时间用来提前学了。”

当然,随着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鸡娃”路径也不再只是提高语数英成绩。丁丹告诉记者:“无论是乐器、计算机还是体育,家长们认为如果想做得好,就必须‘鸡娃’。”

刘燕发现,“双减”后,新的“鸡娃”方式五花八门,不同家长的出发点各不相同。特别是二孩、三孩政策放开之后,家长的年龄差距较大,育儿理念也有差异。“有的家长会给孩子挑选合适的非学科类兴趣班,让孩子拓宽眼界、培养兴趣,这种比较良性。有的家庭条件不错,但缺乏科学育儿的观念,只想‘花钱放心’,体育、英语、数学、科学实验班都给孩子报上,提供资源却忽视了孩子能否吸收。还有一种情况,是想通过课外培训的方式,将孩子托管在培训班,减轻自己的育儿负担,也防止孩子把时间浪费在玩上。”

在老师们眼中,“鸡娃”的原因有哪些?“毕竟时间是不可逆的,为了防止孩子在升学竞争中落败,部分有意识的家长可能会选择‘鸡娃’,避免将来后悔。”丁丹说,“现在孩子的时间成本最重要,家长们都会倾注大量资源,至于结果如何,却不是单靠家长的意愿决定的。”

在考试升学的“指挥棒”下,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被定义为学习不好,是每个家长都难以接受的。“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但在运动方面较有天赋,我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在体育方面坚持发展,但他们还是不愿意,希望让孩子学习。”丁丹举例道。

她认为,“鸡娃”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有的孩子是‘耐鸡娃’,可以把家长的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形成学习动力。”但归根结底还要看孩子的接受程度,“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合适的陪伴。在小学低年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之后孩子就能自己主动学习,不让家长操心。”

刘燕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孩子正确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她特别指出:“小学是去分数化的状态,孩子们愿意听话,觉得自己多学了肯定是好的,有一种希望感。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竞争和被‘鸡娃’产生的消极情绪较少。但小学时期的孩子也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家庭的关怀会让孩子更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如果只通过钱来解决,效果反而不好。”

刘燕建议家长们加强和老师的交流:“现在生活工作节奏偏快,加上微信交流便利,使家长和老师面对面的沟通少了。适当时候还是应当多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避免从众‘鸡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