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阅读 | 《广岛札记》:散发着人道主义光辉
发布日期: 2023-05-23 16:41:02 来源: 社会科学报

阅读 | 《广岛札记》:散发着人道主义光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阅读

1965年6月,《广岛札记》出版,这本书收录了大江于1963-1965年发表在《世界》杂志上的随笔,充分体现了他以一个青年作家身份思考核武器问题、和平问题的文学介入姿态。

原文:《广岛札记》:散发着人道主义光辉

作者 | 河南大学 兰立亮

图片 |网络

日本战后文学的旗手大江健三郎于2023年3月3日去世,享年88岁。大江是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与川端文学注重表现日本传统美,社会批判意识较为淡薄相比,大江文学具有浓厚的社会介入意识,他对日本象征天皇制的批判、对现代日本政治走向的担忧和抵抗贯穿了其整个文学创作生涯。大江去世后,日本作家、学者小野正嗣在2023年3月22日《山阴中央新报》发表的悼念文章《以人道主义为根基》一文中指出,“战后民主主义体验、与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相遇,以及与残疾儿长子共生”是大江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三大事件。小野正嗣这篇文章对大江一生的总结恰如其分,被《冲绳times》《西日本新闻》等新闻媒体广为转载。的确,与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相遇,对大江文学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1965年6月,《广岛札记》出版,这本书收录了大江于1963-1965年发表在《世界》杂志上的随笔,充分体现了他以一个青年作家身份思考核武器问题、和平问题的文学介入姿态。在作家已逝的当下,重读这部散发着人道主义光辉的经典之作,可以说是对这位被誉为“日本的良心”的作家很好的纪念。

1963年6月,大江长子出生,天生头盖骨缺损,为作家的家庭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同年8月,第九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在广岛召开,大江借机访问了广岛,实地考察了原子弹受害者及核爆病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状况,他为这些广岛人坚韧的生存状态所鼓舞,开始改变初期作品“批判战后日本人封闭的精神状态”这一略带消极意义的文学主题,为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1964)赋予了一种光明的、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结局。的确,广岛之行可以视为大江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风格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意义上,《广岛札记》明确体现了大江人道主义文学理念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文学意义。

个体关注与大江人道主义文学观

作为访问广岛的实录,《广岛札记》以客观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原子弹带给广岛的巨大灾难。随笔记录了在广岛遭受核辐射之人的生存状况:出生时遭受核辐射,但在18年后勇敢地生下孩子后因白血病死去的年轻母亲;4岁遭受核辐射,后发现患上了白血病,却隐瞒病情,努力工作被病魔夺去生命的青年,以及青年死后为其殉情的20岁的未婚妻;战争期间在广岛、长崎工作,遭受核辐射后返回家乡而无缘接受核爆病专业治疗的冲绳青年;在广岛由于原子弹轰炸失去了五个孩子的韩国老妇人,等等。大江搜集各方受害者的证言,用他们零散的、鲜活的声音控诉原子弹的罪恶。“序章 走向广岛”中引用了广岛医生松坂义孝写给大江的信中的一节——“广岛人想一直保持沉默直到面临死亡,想把自己的生与死当作个人之事,情感上不想为了提供反对原子弹氢弹之类的政治斗争的参考材料而暴露自己的悲惨,不想因为自己是原子弹受害者而被人视自己的一切行为为乞讨”,大江认为这一看法代表了广岛人的普遍感受,认同了松坂“对那种广岛受害者独有的受害意识感情上不能有偏袒”这一观点。也就是说,大江认识到过度强调广岛人受害者意识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广岛札记》引用了收录有164位广岛市民原爆亲身经历的《原爆体验记》,但大江侧重表现的,仍然是广岛人所体现的“道德家”精神,即“为所谓的勇气、希望、诚实,以及悲惨之死这些与道德深度相关的词语赋予具体且富有个性的意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大江明确指出,广岛人直面苦难的精神体现了以人文关怀和个性尊重为内涵的人道主义理念。在他看来,人道主义首先应该体现为对个体的尊重。全人类与个体是大江人道主义文学认识的两个着眼点,其出发点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与个体性,进而从个体走向普遍。大江从为抗议重新进行核试验而剖腹的老人、作为核爆病患者发表演讲的宫本定南,以及核爆病医院院长重藤文夫等人身上发现了人类的威严。就在这一点上,《广岛札记》在立意上明显高于同时代原爆小说中的广岛叙事,那种认为《广岛札记》存在着强调日本人受害者一面而具有民族主义情结的观点就不攻自破。

在1964年进行的演讲《关于宪法的个人的体验》(收录于《严肃的走钢丝》,文艺春秋社1965年3月版)中,大江再次提到了《广岛札记》中曾提及的原子弹受害者宫本定男先生带病在核爆病医院门前演讲一事,肯定了宫本先生全面废止核武器的主张,认为已过世的宫本先生在新宪法“放弃战争”这一点上“与我们本质上紧密相连”。可以说,大江一直将日本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和“主权在民”两点作为自己的道义,这也是他在《广岛札记》中体现的全面废除核武器这一和平主张的思想源泉,构成了大江文学从个体出发的人道主义思想根基,体现了作家从个体出发、从边缘出发走向人类普遍主题的文学诉求。

介入文学观

《广岛札记》中,大江以鲜活的实例表现了原子弹受害者的生存状况,表现了强烈的反核意识。在记录这些悲惨事实的同时,大江通过一个采访材料批判了美军占领时期初等、中等教育的教师们在广岛所进行的原子弹使用合理性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洗脑作用。对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原子弹,原子弹,这种炸弹才是夺去我父亲生命的恶魔。但是,不能怨恨原子弹,正因为原子弹广岛才站起来了”这一认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少年“不能怨恨原子弹”这一句刺痛了自己。大江发现了在如何认识原子弹投放这一问题上教育的扭曲,大江认为,美国知识分子做出的向广岛投放原子弹的动机,基于“他们相信自己即将亲手投入地狱的敌人所具有的人性力量”,指出这是一种荒谬的人道主义,批判它是一种“恶狼对即将遭到袭击的羔羊所拥有的自理后事能力的信赖”,是“被极端的卑劣所粉饰的人道主义信仰”,是自己“就人道主义所怀有的最为丑陋的恶梦”。同时,大江肯定了广岛人“足以同巨大的恶的总量相抗衡”的“善意的努力”。大江揭露了美国主导下“原子弹投放促使二战结束而换来和平”这一宣传的虚伪本质,从侧面再次强调了人道主义应从个体出发的必然性。可以说,《广岛札记》较为清晰地呈现了大江随笔及文学创作的主题倾向,透过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现身说法,鞭辟入里地批判了美国在核问题上的虚伪态度。

可以看到,大江从萨特存在主义那里接受的文学介入思想在《广岛札记》中表露无疑。《广岛札记》除了体现大江强烈的文学介入社会这一特征外,还呈现了他将广岛视为世界之边缘来反思和平问题的文学立场。不难看出,《广岛札记》体现了大江对核武器的全面否定态度。这也使他在当时很难理解参加第九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的中国代表在核武器问题上的立场,以及中国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对美国核威胁的制衡作用。同样,大江对美国的批判多少也忽略了原子弹对加速二战结束的意义。但是,《广岛札记》所体现的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与强烈的介入意识成为大江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重要一环,这一思想在他之后的小说和理论著作中得以进一步深化,构成了大江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底流。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53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数字治理 | 数字青年网络阅读行为需多元引导

荐读|让我们来阅读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