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商网
给冰川“盖被子” 、建生态公园……应对气候变化,四川怎么干?
发布日期: 2023-07-12 01:03:11 来源: 封面新闻

“我们加强了重点领域适应行动力度,在川西达古冰川,开展了 ‘盖被子’试验,减缓冰川消融”。

7月11日,2023全国低碳日前夕,在“迈向COP28:全球气候适应行动的中国贡献”论坛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气候与合作处副处长兰岚介绍了四川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

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四川感受明显。去年夏天,四川经历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综合强度最强的高温事件。在成渝地区,近60年来高温日数显著增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为明显,“火炉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标配”。


(资料图片)

四川亚拉雪山。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 摄影

兰岚表示,近年来,四川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气候适应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她介绍,在加强气候感知体系建设方面。全省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缩小至8.7公里,川西高原关键区域基本实现全覆盖。在贡嘎山区,中国科学院建立了国家级观测研究站,可以通过视频方式全天候观测冰川,还建有气象、物候、生态样地等观测网络,立体化监测地球“冷暖”。

在加强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方面,组建了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初步建立了一体化气候预测系统,研发了流域气象要素客观气候预测模型。还定期发布《气候变化监测公报》《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和风险清单》《适应气候变化优良实践案例》《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报告》,增强各界科学认知。

此外,四川还加强了重点领域适应行动力度。在川西达古冰川,开展了“盖被子”试验,减缓冰川消融。在秦巴山区南麓,花魔芋种植区域由原来海拔600—800米提高至1000米以上,种植效益得到提升。在超大城市成都,打造了覆盖全域的两级通风廊道,建设环城生态公园,保证了“穿堂风”,减缓了城市“热岛效应”。

“我们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出台为契机,精心组织编制《四川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四川方案》),并于2023年4月发布”,兰岚介绍,《四川方案》成为新版国家战略出台后,全国首份省级方案。

据介绍,《四川方案》编制过程中,提出了辨识度较高的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包括气候变化风险监测评估行动、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领域、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敏感产业、健康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自然灾害应急和综合治理行动、国土空间气候韧性强化行动。

兰岚介绍,在气候变化风险监测评估行动中,四川十分注重早期预警。提出研发西南区域1公里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技术,探索重点区域精细到百米级的灾害性天气网格预报,建立延伸期区域性暴雨、高温、强降温过程预报模型。建设易灾区智能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的预警准确率、精细度和提前量。

在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中注重超前谋划。提出强化关键基础设施环线、备用线(复线)和互联互通建设,提升路网韧性和可靠度。研究推动甘电入川、疆电入川、藏电入川工程,提升电网互联互通水平。以川藏铁路为重点,开展沿线冻土监测研究、山地灾害监控和防治。以金沙江、雅砻江等流域为重点,推动水风光储多能互补和联合调度。

在国土空间气候韧性强化行动中注重因地制宜。提出川西高原加强气候变暖影响观测研究,保护高原生物多样性,拓宽农牧民生计。四川盆地重点应对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加强防范沿江低洼地区洪水,打造充满活力的气候适应型城市群。攀西地区加强干热河谷综合治理,防范森林草原火灾,防范因灾返贫。

关键词:

相关内容